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1874|回复: 17

宝鸡闲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前到了宝鸡。逛了逛周围的几个县城。发点考古类型的照片。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众里 于 13-5-7 10:13 编辑

2.jpg

     麟游县四处可见唐代的岩刻。为省级保护单位。中国佛教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佛教造像作为佛教传播和教化的载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造型,展现出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比拟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东汉至西晋时期,古代印度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土地上开花结果,而佛像造型也随之传入,伴随着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而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像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隋唐时期佛教艺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各种样式,同时退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转化成为民族化、世俗化的风格,宋代时期的佛像艺术远不及唐代却另有一番风味,元明清时期的佛教艺术元素增多从而添加了许多新的色彩。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随着朝代的更替,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地变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规模庞大的艺术品类。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众里 于 13-5-7 09:30 编辑

3.jpg
流经县城的河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众里 于 13-5-7 09:32 编辑

4.jpg
一尊大型唐代佛像 , 主体好像是依照当时的皇帝而雕刻,比例生动,线条表达准确入神。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宝鸡西站出发。途径凤翔县,突然就上了山路。越过重重屏障,车子来到一个山城。此地自古为皇家避暑胜地。古迹众多。我在小城小逛后,便徒步10里路。去寻访皇家庙宇慈善寺。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众里 于 13-5-7 09:43 编辑

5.jpg


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地将宗教、社会与艺术融合起来,具体地说,中国佛教艺术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着三个大特点。宗教性是中国佛像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形态,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佛像艺术就是这种精神寄托的具体反映。在我国历代的佛像艺术中佛像是以礼拜和供奉为主的,还有它的观赏性,当然后者在宗教性这方面体现是比较弱的。社会性是因为佛教分布广泛,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跨度上与社会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相适应,所以佛像,既是宗教造像又是世俗和社会的反应。而艺术性,中国佛像艺术是属于文化艺术领域的造型艺术,是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宣传宗教、感动信徒的,体现在它那丰富的造型、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上,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活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真善美本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当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后这三者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统一,从而使宗教艺术在人类文化领域里占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佛像艺术在人类文化领域占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



6.jpg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所以在当时佛教也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旺期,随之佛像艺术也进入到了一个非常繁盛的时期。

唐朝建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对于佛像艺术一般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它不同的艺术特点,从初始的保留隋代造像遗风慢慢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盛唐风韵然后到晚唐衰落期。

   


7.jpg

众神仙像不像当朝的大臣在开会呢?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众里 于 13-5-7 09:45 编辑

9.jpg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给人以较突出的印象。在服饰上,佛、菩萨与前朝的没有多大的变化,衣纹上多喜欢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朝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又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与北魏时期的佛像发髻有相似之处。这种追求布褶的质感和发髻的自由翻卷,是与唐代社会的自由开放,与西域因素有关,可看出唐代的艺匠努力追求写实性技法。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也正向更自如发展。帔帛及璎珞自两肩同时垂向胸腹间或腿部再向上卷,显得较为庸缓,有重量感,宝缯也下垂至肩上。在石窟中以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从题材上看由于武则天称帝,伪造《大云经》,自称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10.jpg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经过与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外来的造像样式此时已经极为完美,少了生硬的痕迹,与中国传统雕塑融洽结合,创造出极为成熟典型的佛像样式。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佛像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了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欢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璎珞刻画精致,珠粒也不再像隋代初唐时粗大而有沉重感。此时的菩萨上身袒露,富有肉感,斜披的络腋、璎珞等装饰恰到好处。下身着羊肠大裙,纹线流畅,裙上束一结,有的下垂如三角形,这些都是盛唐时最流行的衣着饰样。

11.jpg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造像样式接近。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缺失了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变得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这时的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可以说,晚唐的造像趋向世俗趣味的写实性风格。



12.jpg

总的来说,唐代佛造像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佛像造像是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有唐代时期的特征,鎏金泛红,具有当朝的时期特点。菩萨造像则是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线纹自然流畅,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富有动态感,一般手持杨柳枝或者执甘露瓶,此乃唐代观音菩萨造像的重要标志。而迦叶阿难造像则把迦叶塑造成为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的形象,阿难则是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的形象。至于天王力士像的特征则是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眼睁圆嘴巴张大,身披铠甲脚踩夜叉,上身袒露而下身则着裙赤脚,大多数是半弓步的姿势。飞天一般呈现为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多姿,尽显飘逸,长裙紧裹双腿且外露。总之,唐代已经不再似前朝那样追求那些神圣而虚幻缥缈的东西,而是开始转化为对世俗的追求,对现实的肯定,从而创造出反映现实真善美的形象。



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4.jpg

15.jpg

16.jpg

初夏美丽的乡村景色。徒步其中。惬意无比。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7.jpg
     在麟游县小住一晚后,我又来到了秦代雍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即位以后定都于此,至秦献公二年即公元前383年迁都至秦国东部地近河西的栎阳,共历长达294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城市。


18.jpg

   秦都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近300年间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史记·秦本纪》曰:“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献公“二年,城烁阳。”从德公元年(前677)到献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十九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
19.jpg

     雍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的雍水河以北,纸坊河以西的高地上,是秦国历史上时间最长、保护最好的都城遗址,建有宫殿大郑宫、雍高寝、雍大寝、雍受寝。雍城遗址分为都城和陵园两大部分,其中,雍城陵园内埋藏着秦始皇的多位先祖,是秦始皇先祖诸陵园中延续时间最长、陵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陵园内的秦景公墓系现今所发掘的最大的墓葬,建有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宫殿区曾出土大量青铜建筑构件。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雍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以南为秦公陵园。

20.jpg


   秦公一号大墓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21.jpg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
22.jpg

  
发表于 2013-5-7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乡间小路上的佛像吗?还是寺庙里的....求问?

点评

这个县城规模和小。在徒步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善寺的公路旁,也能看到很多唐代造像。为省级文保单位。可见麟游县以前就是皇家地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7 10: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 ( 沪ICP备12047122号 )

GMT+8, 2024-11-28 1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