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7268|回复: 34

[转帖]金泽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江南第一古桥之乡金泽举行庙会的热闹日子。为此,翠微寻芳、溪涧过客和我一行三人再一次来到这个古老的小镇(上一次到金泽游览古桥的情况见2003年3月5日发表于本网站的游记《江南第一桥乡---金泽游》)。像以往一样,翠微寻芳挎着相机,溪涧过客扛着个破三角架,我呢,拿着个小本子和笔,负责记录。
出了汽车站,眼前的情景与上次来时大不相同:清静的金溪路成了热闹的集市,路的两边排满了各种摊位,真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日用小商品、新鲜的菱角、大闸蟹、当地特产状元糕,......还有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街头巷尾看到的麦芽糖和彩色泥人。小贩切割麦芽糖的工具仍然是小榔头和小铁铲,所不同的是现在用现钱交易,过去是易货贸易---用废牙膏皮、破布、碎玻璃等废品换。捏泥人的艺人身边围着一群小朋友,从孩子们目不转睛的神态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整个集市中最会吆喝的要数税务所正对面兜售保暖被的摊位,一个带着墨镜的白发男子,手拿电喇叭扯着嗓门在高声嚷嚷:“俞兆林保暖被,五十块两条,请大家不要错过!机会难得,售完为止。”他的身边竖着“俞兆林”形象代言人郑少秋身穿龙袍的广告牌,为了证明所卖商品的特殊性,他还进一步补充道:“俞兆林现在已经不生产了,他到美国养小老婆去了......”阵阵吆喝和一番戏话招来了许多看客,提着一大包被子离开摊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就在离这个摊位不远处,还有一个卖保暖被的摊位,尽管标价每条20元,生意却十分清淡,从外形看,两者的包装箱和包装袋一模一样,其中的差别也许就在这吆喝中了。我们在赶集的人群中看到一些中老年妇女胸前缀着一块红色小布条,似乎是某种时尚的表示?不久又看到另一拨中老年妇女胸前也缀着小布条,是绿色的,后来又看到了黄色的。这引起了溪涧过客的兴趣,想弄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向一位佩带小布条的老太太请教,她微笑着告诉他,她们是自发组织来赶庙会的,由于各地来赶庙会的人很多,为了防止队伍走散,便于识别自己的队伍,就用彩色小布条来作标志。原来如此!当然啦,所有这些精彩镜头都被翠微寻芳用她那还算时髦的“龙头”一一记录在案了。
走着走着就到了金溪路的尽头,这是一个丁字路口,与之垂直相交的也是一条大路,我们随着进香的人流右拐向南走去。只见路边停着一排大巴,显然是专程送香客来赶庙会的,其中还有江苏牌照。过了金泽中学后,就到了一座公路桥前(一座没有名字的公路桥),路的左边紧挨着小河有一条二百来米长的水泥路,路的尽头就是杨震庙,路上走着熙熙攘攘的香客。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河里停泊着许多插着彩旗的小木船,旗上的图案稀奇古怪,有的绣着一条乌龙,旁边还写着什么“某某村某某某”,不管是什么图案,表明香客籍贯身份的字号总是少不了的。放眼望去,沿河彩旗飞舞,烟雾袅袅,俨然有梁山好汉大聚会的气势。我们沿小路朝杨震庙走去,只见有一艘船的船头甲板上摆放着两个烛台,中间供奉着一尊小菩萨,一个中年男子正小心翼翼地点燃蜡烛,然后双膝跪下恭恭敬敬地对着菩萨磕了三个头。真弄不懂,庙里刚烧完香,回到船上还要烧,这香要烧到几时才算完?
到了杨震庙门前,只见几个身穿正规制服的保安把着门,门票5元。定睛细瞧,什么杨震庙,不就是一座新建的庙式建筑里面放几个泥胎木偶吗?这也值5元?我们仨都没有对着泥胎木偶磕头的嗜好,既然建筑本身不值得看,我们也就不想进去了。正要离去之际,忽闻院子里传来歌舞之声,走近铁栅栏门往里一看,十几个身穿粉红服装的中年妇女在杨震庙唯一的大殿前又唱又跳,唱词是什么“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还有一句是“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听上去怪怪的。我们中就数溪涧过客岁数大,文革中已经上学了,他得意地向我们卖弄道:“不懂了吧?这可是文革中最流行的歌曲。”我问道:“那她们跳的是‘忠字舞’吧?”溪涧过客支支吾吾道:“嘿嘿,这可不好说,我也搞不太清楚。”翠微寻芳乘机奚落道:“你不是号称什么都知道吗?怎么这会儿就‘搞不太清楚’了呢?”溪涧过客说:“那会儿我才刚上小学,跳那玩意儿的人可比我大多了。”翠微寻芳又说:“嗨,这帮妇女到底是年纪大了,脑筋不够灵活,既然是跳给杨老爷看的,怎么说也得把歌词给改一改吧---‘千好万好不如金泽风水好’,‘爹亲娘亲不如杨老爷亲’,那还差不多!”溪涧过客和我一致赞同道:“对!对!”我们正说着,忽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原来,刚才妇女们载歌载舞之际,男爷们正在庙里烧香拜菩萨,这会儿汇聚到了一起。不久,这伙人就敲锣打鼓地离去了,走在前头的两人还高高地打着一条红黄两色的横幅,上面绣着一条张牙舞爪的乌龙,还有什么“刘普上天王”和“金玉满堂”等字,大概这是姓刘的一大家子。第一次见到如此这般烧香的,真是大开眼界! 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场面还算不上什么,真正的高潮在早晨七点到八点,那才是庙会最热闹的时候---河里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进香船,庙里还有舞龙舞狮表演,香客把庙里庙外都挤满了。听到这些,溪涧过客直后悔没早点来,还数落我和翠微寻芳:“都是你们两个懒鬼要睡懒觉,我说早点出发吧。”不过,时至中午,当我们离去时仍然有大批香客成群结队地朝杨震庙走来。这里地处沪苏浙交界处,香客也来自这一市两省,小船彩旗上的字号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看来这杨震还真是挺有群众基础的。溪涧过客号称饱读诗书,就边走边给我们介绍起了杨震是何许人也---原来,此人是距今一千多年前东汉末期的一个大清官,官有多大?宰相级别!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总理副总理级的大官。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此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在当时被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表字,杨震表字伯起)。当年,他在赴东莱太守任的途中路过昌邑,昌邑令王密是他的老部下,半夜去拜见他,给他送去十斤黄金,杨震见状质问王密:“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王密说:“半夜三更不会有谁知道的。”杨震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谁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收起黄金灰溜溜地走了。杨震的名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后来演变成了“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一直流传至今。那个年头,十斤黄金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是笔天文数字级的财富啊!即使对宰相级大官而言,也绝对可以算是不小的财富,杨震居然毫不动心,尤其是东汉末期官场上贪污腐败成风,行贿受贿已是司空见惯,即使让别人知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杨震却能出污泥而不染,独善其身,难怪一千多年以后老百姓还没有忘记他!我听到此,不由感慨道:“此情此景,不知那些活着的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会作何感想?”翠微寻芳脱口而出:“作何感想?傻瓜!十足的傻瓜!不捞白不捞。”溪涧过客听了翠微寻芳的话故作深沉地直摇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难怪世风日下。”
离开杨震庙后,我们说说笑笑地沿着小河向前走,据杨震庙门前的保安介绍,前面还有两座庙。经过金溪村时,看到路边有一个垃圾箱模样约1米高的小房子,正面有一个小洞,仔细一瞧,小房子里居然立着几个筷子般长的小菩萨,洞前还有一只烛台。原来这也是一座庙啊!不知供的是哪一路神仙。这时,走来一位中年妇女,小心翼翼地把点燃的香插在烛台上,然后跪在烛台前朝着洞里的菩萨叩拜三次,然后面带微笑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缺乏宗教信仰的我辈实在是弄不明白这小小的泥菩萨怎么会有如此之高的威望,愣是让那些大活人前来叩拜不止。
走着走着,我们注意到,在这古桥之乡,除了我们三个人和如流的香客,似乎没有别的驴友,看来知道这儿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继续沿着河边往前走着,在古老的放生桥边又看到一座小庙(其实就是普通民房,并非庙的建筑格局),一个中年男子捧着个熟的大猪头正向里走去,我们好奇地跟了进去,只见里面有三尊“菩萨”,他把猪头放在中间那个“菩萨”面前的供桌上。我们感到疑惑不解:怎么可以用猪头供菩萨?一打听才知道这里供奉的是老爷,不是菩萨,菩萨不吃荤,老爷可是吃荤的。这中间的那位就是杨震的舅舅,据当地老乡讲,杨震从小在舅舅家长大,他舅舅就是本地人。溪涧过客说,《后汉书》上的确记载着杨震从小死了父亲,跟母亲一起居住,靠借别人的地来耕种以维持生活,只是丝毫没有提及他有什么舅舅,不过他母亲在丈夫死后投奔娘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令他不解的是,史书上并没有提起杨震到过金泽,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及他到过江南,只说他“常客居于湖”,“湖”就是“湖城”,在陕西华阴以东50公里处。金泽人的说法所据何典,令溪涧过客也摸不着头脑,也许是有来历的吧。再看那男子,五体投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把猪头搬到左边那尊老爷面前,拜了几拜,再到右边那个老爷跟前如此这般来一遍,最后,捧着猪头走了。原来,他的船就停在门外河边,只见他回到船上,用塑料盆舀了一盆脏兮兮的河水,把猪头洗了又洗,然后砍作小块,看来这是他的下酒菜了。不知他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河水实在是污浊不堪,猪头不洗倒也还算干净,洗了岂不适得其反!再说了,如果用河水洗之前猪头是不干净的话,刚才他岂不是在用脏猪头供老爷,那可是对老爷太不恭敬了!又是一桩令人看不懂的事。
这时我们想起当地的庙已经看遍了,此行也该结束了。
离开金泽之前,我们特意去看望上次来时结识的三位小朋友,他们都住在万安桥边,很容易就找到了。他们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又是搬椅子又是倒水,其中俩姐弟的父母也在家,都对我们很热情,真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小朋友告诉我们,今天他们不上学---每次庙会当地学校都放假一天。溪涧过客听了颇为不满地说:“学校也凑庙会的热闹?”翠微寻芳说:“上海举办APEC的时候市区的中小学校不也统统放假了嘛,懂吗?这就是金泽的APEC!”其实,庙会这天该上的课只是移到星期六上了。上次我们就听说最瘦小的那个小男孩家境很困难(镇政府给他家免交学费的待遇),但他很好学,这次我们给他带去一本英语小字典,勉励他好好学习。他接过字典说了声谢谢,就蹦蹦跳跳地回家了。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手上拿着一个小本子和一枝笔,说他爸爸请我们留下姓名,我们笑着推辞了。原来,他爸爸是本镇人,长年卧病在家,妈妈是外来妹,却不太顾家,这小家伙真可怜!但愿杨老爷在天有灵,保佑他和他们全家。
再见了,小朋友!再见了,金泽!2003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我们再来赶庙会。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也去烧香了,看到很多从来没见过的,那里的人说10.7是重阳节,庙会会很热闹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雨的来临,让持续的炎热暂时告一段落。2002年6月22日,乘着难得的凉爽天气,我们兴致勃勃地登上沪青专线,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上海青浦区西南角的桥乡--金泽镇。
经过两次转车,到达金泽镇时已近中午,汽车站的大广告牌上“江南第一桥乡”几个字突出了金泽的与众不同。出了车站,迎面就是金溪路,路口拐角处的墙上刻着“金泽镇”三个大字,路的两边开着许多门面大小差不多的店铺,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另有一家华联超市和一家银行,超市里正在购物的女孩与市中心的女孩看上去没有什么差别---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肤色。像市中心一样,马路两边也立着一块块广告牌,只是上面做的不是商品广告而是古桥广告---当地特有的古桥:普济桥、天皇阁桥、如意桥、万安桥,光是看这些名字就能感受到桥乡古老的韵味。
金泽镇距青浦县城22公里,离上海市中心66公里,南隔太浦河与浙江嘉善交界,西与江苏吴江为邻,北傍淀山湖,全镇总面积2644平方公里,大观园即座落于该镇境内。据乡志记载,公元960年前已建镇,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关于镇名的来历,一说相传昔日有穑人获石如金,故此地名“金石”,青浦方言“金石”与“金泽”发音完全相同,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讹写成了“金泽”。另有一说是此地为水乡泽国且盛产鱼米赛金,故称“金泽”。金泽镇曾有四十二虹桥,至今尚存宋元明清所建的古桥七座。
沿金溪路前行过一座小桥后向右拐入狭窄的上塘街,走不多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木头桥,成色较新,当然不会是古桥,细看桥边石碑,方知这是99年10月竣工的普庆桥。该桥系仿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跨度16.28米,宽4米,全桥由64根拱圈木和五根横梁木组成拱圈,上面再复以60根弓形木成x型网状结构。因美国WGBH制片公司为NOVA专栏制作《中国虹桥》节目之需而建造。
金泽不仅是桥乡,还是香火云集之地。以前这里桥桥有庙,庙庙有桥,建于宋朝景定元年的颐浩寺以5048间宏伟建筑名扬江南,有“虽苏之承天,杭之灵隐莫匹其伟”之说。在普庆桥边,我们遇到一个从小就在此地生活的老伯伯,年届耄耋,据他介绍颐浩寺里曾有18根廊柱,粗得一个人都抱不住,他小时候常去那儿玩,可恨的是这一切都被“东洋人”烧光了(当地人把日本鬼子叫“东洋人”)。老人家还告诉我们:金泽有个传统,每年举行两次庙会,分别在农历三月二十八和九月初九,届时会有许多人来这里烧香拜佛,非常热闹。
在普庆桥南面不远处的河边,有三个小男孩正在河里捞鱼,生活在市中心的孩子要是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一定会羡慕不已。
沿着上塘街继续向南走,就能看到4座古桥。第一座是普济桥,它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桥长26.7米,宽2.75米,建于北宋咸淳三年(1267年),由紫石砌置,俗称紫石桥,又名圣堂桥。桥身的石块显然是宋朝的原物,表面已经风化,片片剥落,透露出历经沧桑的深沉意味。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古老的紫石散发着晶莹的光茫,令人心醉神迷,遐思无限。不过,桥上的石栏是清朝雍正初年重建的,石材与桥身不同,一眼就能看出。第二座是放生桥,始建于明代,崇祯时即重修,清乾隆56年(1791年)重建,桥长25.2米,宽2.5米。第三座是如意桥,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清光绪25年(1899)重建,桥长20.6米,宽3.2米。东侧的桥身写有对联一幅:“后果前因如意桥发心遂意,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由对联推断,如意桥的附近曾经应该有一座祖师庙。第四座迎祥桥,是一座三跨梁桥,建于元朝至元年间(1335-1340),明朝天顺年间重建,桥长34.25米,宽2.43米,原为砖木石结构,颇具元代风格,如今木结构荡然无存。
在上塘街的最南端,我们看到河里驶来一只小船,只见一个中年汉子站在船头,把两根长长的竹竿插在河中,捣啊捣的,一会儿把竹竿提出水面,原来竹竿顶端有个大网兜,里面兜着不少螺蛳,他把螺蛳倒在船上,继续在河里捞着螺蛳。船尾有一位妇女摇着橹掌着舵,为小船提供着动力和方向,看上去似乎她比船头捞螺蛳的男子更辛苦,至少也轻松不到哪里去。我们在河边与捞螺蛳的汉子聊了几句,他告诉我们捞螺蛳是为了去卖,但不是给人吃的,而是喂鸭子。这时,走过来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看上去60开外,我们又饶有兴致地跟他聊了起来。原来,他是给河对岸的一家工厂看门的,不过那个厂已经倒闭了。他指着河对岸不远处的厂房告诉我们,那里开了油墨厂,污染了这里的河水,原来的河水是很清澈的。他又说,别的镇上开了家轴承厂,污染了河流,许多人得了病,根本治不好,当地政府不闻不问,被害人要去北京上访,被镇政府拦住,说可以在当地解决,但是至今也没有解决。
在普庆桥以南的寺前街上,我们见到了颐浩寺,远远望去庙门上的匾额“颐浩禅寺”四个字苍劲有力,走近一看方知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迹(在寺的东面有一座石牌坊,上面也有赵老的字)。如今的颐浩寺虽然是新建的,但寺内的银杏和“不断云石”却是地地道道的老古董。银杏树是元朝初年一个名叫奔聂卜而纳的西域僧人亲手种植的,距今已700余年,高25米,围4.5米。那“不断云石”也有700年历史,原址在大雄宝殿前的荷花池石栏上,全长有40余米,石身三面刻云朵而得名“不断云石”,又因云朵不同而称“不同云”。如今,“不断云石”仅残存20余米,被胡乱砌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水池(离古银杏不远),池中有少量的水和几根生锈的铁管,简直莫名其妙。“不断云石”上那雕刻精美的云朵和龙头,虽历尽劫难却仍顽强地透射出艺术的魅力,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令人感叹不已。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不断云石”之下横砌着一根颜色截然不同的石条,上面刻着“亮节偕松筠并寿”七个字,这竟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fu的手迹。
金溪路以北的上塘街有三座古桥:(1)万安桥,又名万安亭桥,建于宋朝景定年间(1260-1264),长29米,宽2.6米,跨径9.8米。(2)林老桥,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清雍正四年重修,长24米宽3米。(3)天皇阁桥,清朝康熙37年(1698)重建,长23.5米,宽2.3米。
在万安桥,我们认识了正在河边玩耍的姐弟俩,我们邀请他们一起拍照,他们非常高兴。照完相,姐弟俩带我们去林老桥,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的身旁冒出一个个子很小的男孩。他与姐弟俩是邻居,三个小朋友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这里的古桥以及他们在金泽的生活和学习。去天皇阁桥的路上经过一座耶稣堂(上塘街108号),据说每周日和周三开放。与小朋友告别时,我们答应回去后把照片寄来并鼓励他们要努力学习。
这次的金泽之行,令人感到意犹未尽,我们打算农历九月初九来金泽赶庙会,看看那时的桥乡将会有怎样热闹的场面。

交通:在上海市区乘坐“沪青专线”(始发站在重庆北路延安路,沿途停靠延安中路华山路以西市少年宫门前的公交站点)至青浦汽车站(终点站),票价6元,在青浦汽车站院内换乘“青金线 ”中巴至金泽,票价4元(注意:车上价目表上标明票价是7元,实际只需4元)。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


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 ( 沪ICP备12047122号 )

GMT+8, 2024-11-28 1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