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笋坑其实很早以前,在上海的户外圈中并不是很出名。出名的原因是在2年前的那次突如其来的暴雨,夺走了当地俱乐部某为驴友的生命,从此在江浙户外圈中知名度也提高了不少。
三笋坑和混水溪一样,属于一条技术性线路。但是因为去年年底,混水溪上游的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几乎截断了混水溪流域的主水源,使得混水溪的溪水不在浑浊,反而变的清澈,也缺少了当年“死人坑”的气势。 因为想找出一条可以代替混水溪一样的技术性线路,我联系了武义当地的户外俱乐部,几经协调商议之后,就有了三笋坑全程技术穿越的探路之行…………
探路前,对三笋坑的情况做了一点了解。 主要走法有三种 1、重装穿越三笋坑,溯溪向源头前进。 是从下游溯溪而上的前进方向,20人的队伍耗时在10小时左右 大热天的这样折腾,没意思。难度降低。 2、轻装不穿越,进入峡谷后,折反。 实际路程3-4小时,属于传统FB线路。 3、轻装全程技术性穿越,溯溪而上或溯溪而下。 沿途不绕开一个难点,从峡谷正面穿越,20人队伍耗时在8小时左右。
峡谷地形 1、落差较大,沿途所经过的最大落差瀑布在30-40米左右。 2、峡谷宽度比较狭窄,一旦下雨水位上升速度将极快,不适合进入峡谷。 3、攀爬横切较多,沿途所经过最长横切距离近100米,坡度照片显示在近70-80度,需要具备一定先锋攀能力的人员挂路绳,并使用安全带通过难点。 4、深潭较多,且狭长,需要泅渡通过。对装备需要做防水保护处理。 5、峡谷内因日照时间段,岩石比较湿滑,与十八龙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6、出峡谷后,因无信号,除非有人绕山1小时左右通知小船来接,否则必须横渡一个400米左右的水库才能到达营地,对经历8小时穿越的人来说,是最后的一个体能与心理的挑战。
三笋坑技术性全程穿越线路的一些要求 1、轻装穿越以减轻长时间负重穿越复杂地形所带来不利因素。 2、人员数量、能力以及男女比例上严格控制,以减少通过难点以及全程穿越所需要的时间。 3、参加人员需要有娴熟的溯溪技巧、能独立完成速降所需要的机械性操作、会游泳最好、装备完整、有团队协作意识、听从领队指导的、经验比较丰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
三笋坑之我见 (2008-7-23 06:00) 三笋坑因为时间的关系,其实我并没有全部完成穿越,还剩下2/5的路程. 而这2/5的路程也就是所谓的B线(FB线) 难度比峡谷上游的3/5简单了许多.但是却是风景最漂亮的一段 几乎所有三笋坑的照片80%都出自于这2/5的B线. 但是在峡谷上边的水渠上,往下看了一下. 线路确实简单了许多,落差也小了许多.耗时大概在3.5小时.如果边走边玩的话,估计在5小时左右.
就整条线路从上往下穿越来说,危险度是相当高的.对人员的要求和装备的要求也是相当的高. 首先是时间,12人的小队伍,走了全程的3/5,耗时在10个小时,其中休息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 峡谷并不长,可见难度以及难点耗时.(当时下了2小时大雨,水位上升\流速加大,如果是好天气的话,耗时也需要6-8小时才能完成前半段的穿越.)
其次线路所涉及到的装备.几个难点和危险点,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做支持,才能保证队伍的安全通过.如果没有这些技术装备,其后果轻则重伤,重则去见西天如来.(这些话绝非危言耸听,所有结果都往最坏的想,才能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
再次是人员.这次探路队员,90%都是我所熟悉的老队员,能力,技术如果不说相当的全面的话,也至少可以在不是很危险的地方照顾好自己.另几个虽然不是老队员,但是也是和我出去过几次的人,能力虽然不及他们,但是至少不会添麻烦. 所以再开此线路时,我已经对队员的数量,男女比例,技能做了严格的控制.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所有达不到的队员一律权退.不可能拿一个团队的安全去开玩笑.
自当时我发起探路贴以后,有不少上海的俱乐部效仿我的行程安排. 但是实际在这1个月中.成功的从上而下的穿越的上海队伍,只有当时我所带的12人.其中还出现过一次山外救援.
在这里写这些,并不是想打击任何人和任何俱乐部. 只是想说明一下,这条线路的难度和危险度. 在没有足够人力以及足够装备的情况下,千万别贸然的进入峡谷. 山始终在那里,等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再去也不迟! |